洞沟古墓群现划分7个墓区,自东而西为长川墓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墓葬大体可分为石坟和土坟两大类。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成行,其中不乏营造宏大的王陵。重要的有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等。墓群中还发现30余座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墓,主要有舞俑墓、三室墓、冉牟墓、长川1号墓、五盔坟4、5号墓等。洞沟古墓群分布广大,内涵丰富,为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古代东北疆域史和东北亚文明史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3] [6]
- 中文名
- 洞沟古墓群
- 地理位置
- 吉林省集安市洞沟附近
- 所处时代
- 高句丽(前37~668年)
- 占地面积
- 34.2 km2
- 保护级别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复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
- 文物编号
- 1-0168-6-007 [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洞沟古墓群大多为中国东北古代高句丽民族于3~7世纪留下的遗存。 [3]
1993年6月,集安市文管所决定对山城墓区和禹山墓区的51座古墓进行抢救维修,其中有积石基20座、封土基21座、壁画墓10座。 [8]
1966年,实测有古墓11280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整个墓群的每一座墓逐一进行复查、著录、核实数字、标明墓号的工作,配合生产建设,共清理古墓1071座,出土了数千件文物。 [9]
墓群特点
播报编辑
高句丽墓葬分布在长35千米,宽20千米的地带内,占地面积34.2平方千米。墓群现划分7个墓区,自东而西为长川墓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墓葬大体可分为石坟和土坟两大类。相对而言,石坟年代较早,是高句丽人固有的埋葬方式;土坟年代稍晚,既有高句丽人接受汉文化影响后形成的,也有在高句丽居住的其他民族的墓葬。石坟可分为积石墓、方坛积石墓、阶坛积石墓和阶坛石室墓;土坟可分为封土石室墓、方坛封土石室墓和封土洞室墓。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成行,其中不乏营造宏大的王陵。重要的有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等。墓群中还发现30余座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墓,主要有舞俑墓、三室墓、冉牟墓、长川1号墓、五盔坟4、5号墓等。 [3]
主要建筑
播报编辑
好太王陵
好太王陵为高句丽第19代永乐太王谈德的王陵,位于集安市太王乡。陵墓为4世纪末、5世纪初建筑,使用大量石条、石块和砾石构筑,呈截尖方锥式阶坛形,各边均有5~6块巨石倚护,共计16阶坛,每边长65米,高14米,基坛用材硕大,积累颇高,琢工讲究,筑造坚固。自第二级往上,阶级低矮。墓室构筑在第16级阶坛宽阔平台的中央,墓室中并排两座石棺床,长2.2米、宽1.2米,中间无空隙,四周边缘突起。上方置一座两坡水硬山式石椁,经修复,石椁长2.4米,宽2.7米,高2.05米。用沉积岩精磨而成,呈绿、蓝、紫三色,各部由榫卯结构榫合,两侧椁山墙开门,两扇石门,通向墓道墓门。 [6]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为为高句丽第十九代王碑刻,位于集安市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太王乡大碑街。系洞沟古墓群中著名碑刻,发现于清末。碑身为角砾凝灰岩粗凿而成,方柱形,高6.39米,幅宽不等,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00~1.60米,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自右至左竖刻,共44行,满行41字,共1775字,东南面为第一面。此碑系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寺王为其父亲19代王好太王所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太王功绩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7]
将军坟
将军坟为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陵,位于集安市区东北4.5千米的龙山脚下。早年被盗,是方坛阶梯石室墓的典型。系用精琢的花岗岩砌筑。墓高12.40米,底边边长31.58米,底面积960平方米,共用1100余块精细加工的石条垒砌边缘,内以河卵石充填。分7级。墓室门位于第5级中央,有墓道。墓室为正方形,边长5米,高5.6米,墓顶大石封盖。墓底四面各有倚护的巨石3块,最小的重约15吨。墓北50米处原有陪坟5座,现存l座,外观呈“石棚”状,墓门为西南向,已遭破坏。墓葬还修有排水涵洞,墓域设施等,出土过鎏金铜币、瓦、莲花瓦当、铭文铁链等文物。 [4]
五盔坟5号墓
五盔坟5号墓为高句丽晚期王族墓,位于集安市太王乡禹山村。5号墓用巨型花岗岩石条筑于地下,墓室南北长3.56米,东西宽4.37米,通高3.94米。南壁正中有甬道,外有巨大的挡门石。四壁上方有略伸进墓室的梁枋,上以两重顶石筑抹角叠涩藻井,室内置三石棺床。藻井、墓壁、棺床均绘有壁画,甬道左右各绘一力土,手执武器,作向外驱赶状。四壁以明艳浓重的色彩、刚劲的铁线描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衬以莲花和火焰组成的网纹图案,四隅绘人身怪兽托龙顶梁,梁枋上绘蟠龙八条,上下夹以菱形格和珊瑚枝组成的璎珞状花纹,下部叠涩伸进四壁的部位绘忍冬草图案。第一重顶石四面画龙,抹角石上绘人首龙躯的伏羲、女娲、牛首人身的神衣氏,手持火把的燧人氏等。第二重顶石上绘八个跨龙持乐器的伎乐仙人。盖顶是一块完整的巨石,上绘龙虎缠结争斗,原来壁画上点缀有鎏金花饰,布局严谨,特别是神衣氏的眼睛是用绿松石镶嵌。 [5]
角抵墓
舞俑墓
舞俑墓在洞沟盆地上,北靠角抵墓,由前后室组成,后室为墓室,有西南向甬道相通,墓室呈四角形,藻井以石块扶角选砌成穹隆形,四壁绘有墓主宴饮、娱乐、出行狩猎等活动,墓室南壁尽绘大幅群舞图,歌舞人仪态大方,神情自若,栩栩如生,舞俑墓因此而得名。 [10]
三室墓
三室墓,建于5世纪末叶,正处于高句丽壁画石墓开始转入后期阶段。墓道西向内有3室,因此而得名。墓室近正方形,三室互通,以甬道相连,藻井顶部,用石块平行迭涩多层,下加两重抹角而成。各室墓壁皆以粉白色打底,上作壁画。3室四壁都绘有托梁大力士。澡井上绘有4神、飞廉、仙人及日、月、星、辰,衬之以飞禽、走兽和莲花。 [10]
洞沟12号墓
洞沟12号墓位于洞沟古墓群中部,南距五盔坟5号墓500米,因墓中绘有良骥伏枥壁画又名马槽冢。坟垄呈方锥形,高4.6米,周长90多米。墓门皆朝西南,分南北2室,有甬道相通。南室略大,甬道左右各有一耳室。南北2室的四壁、藻井、通道和耳室的壁上均绘有壁画,绘有战斗、射箭、家居、舞乐等当年贵族生活的场面。为古墓群最精采的风俗壁画之一。这些壁画题材广泛、技术娴熟、绚丽多彩。 [10]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洞沟古墓群分布广大,内涵丰富,为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对于研究高句丽墓葬结构、丧葬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古代东北疆域史和东北亚文明史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3] [6]
文物保护
播报编辑
2025-08-07,高句丽遗址(洞沟古墓群)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1]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 地理位置
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洞沟附近。 [10]
洞沟古墓群
- 交通信息
乘坐集安市内公共交通集安3路公交车到五盔坟景区站下车,然后步行抵达洞沟古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