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面临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而建立的机制 [2-3]。自1994年正式设立《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该机制旨在通过国际协作敦促保护行动而非实施制裁 [1] [7]。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55处濒危遗产 [5],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最大 [3]。典型案例如意大利威尼斯因过度旅游、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于2023年被建议列入名录 [1] [7]。中文术语“濒危遗产”存在翻译争议,部分国家反对列入名录以规避负面影响 [4]。
- 中文名称
- 濒危遗产
- 英文名称
- heritage in danger
- 定 义
- 受到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如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以及自然灾害威胁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
- 应用学科
- 地理学(一级学科),社会与文化地理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 管理机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 [3] [7]
- 设立时间
- 1994年 [7]
- 典型案例
- 威尼斯(2023年建议列入) [1] [7]
- 濒危原因
- 管理不善、战争冲突、过度旅游、过度开发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1] [6-7]
- 空间分布
- 非洲濒危率最高 [3]
- 保护目标
- 避免除名与援助中断 [1]
定义与术语争议
播报编辑
濒危遗产特指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其评定基于“正处于危险之中”的客观状态 [3]。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自然保护运动,由“濒危物种”扩展至文化遗产领域 [2]。中文翻译“濒危遗产”存在准确性争议,部分学者建议使用“处于危险中的遗产”以更契合英文原意 [4]。
典型案例
播报编辑
- 意大利威尼斯:因年均2800万游客导致的过度旅游、海平面上升及城市扩张,2023年9月被建议列入名录 [1] [7]。意大利政府虽采取限制大型船只等措施,但被指出缺乏系统性保护方案。
- 马里杰内古城:作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土制建筑聚居地,因武装冲突与城市化进程被列为濒危遗产 [6]。
空间分布特征
播报编辑
研究显示(截至2011年) [3]:
- 非洲濒危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达25.5%
- 文化型濒危遗产集中在亚洲,自然型多分布于非洲
- 低纬度及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聚集度最高
保护机制
播报编辑
濒危遗产列入程序需经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7],保护不力可能导致除名并影响国际援助 [1]。2011年研究表明,洲际濒危遗产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3]。
公众意识提升
播报编辑
2023年北京大学可视化项目以花卉隐喻呈现全球1157处遗产及55处濒危遗产分布,分析濒危主因如管理缺陷 [5]。该项目通过数据可视化增强公众对保护紧迫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