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运动是现代环境运动的前身,起源于20世纪的传统环境保护活动,并在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后逐渐发展为更具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现代环境运动。该运动与新兴环保组织合作,推动了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其理论框架如“新生态学范式”(NEP)强调生态限度对社会的影响 [1]。自然保护运动的政治维度涉及多元行为体(如环保组织、政府机构、企业)围绕环境问题(如水坝建设、核能开发)的博弈与斗争 [2],其全球化趋势反映在欧美及亚洲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中 [1]。
- 起源时间
- 20世纪中叶(由传统自然保护运动演化而来) [1]
- 相关学科
- 环境社会学 [1]
- 核心理念
- 新生态学范式 [1]
- 国际扩展
- 欧美及亚洲(资料仅提及环境社会学在欧美及亚洲的扩展,未直接说明自然保护运动的国际扩展) [1]
- 关键事件
- 1970年地球日标志着现代环境运动的诞生,其由传统自然保护运动(如塞拉俱乐部)演化而来 [1]
- 行为体类型
- 多元环境政治行为体(如环保组织、政府机构、企业等) [2]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自然保护运动可追溯至20世纪早期的传统环境保护活动,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的设立标志着现代环境运动的诞生。这一运动由传统组织(如塞拉俱乐部)演化而来,并与新兴环保组织联合,推动环境保护成为全球性政治和社会议题 [1]。
理论框架
播报编辑
环境社会学中的“新生态学范式”(NEP)批判“人类豁免主义”,强调生态系统的限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与自然保护运动的核心理念一致。这一理论视角与自然保护运动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为理解环境问题提供了社会学依据 [1]。
政治维度
播报编辑
自然保护运动的政治性体现在多元行为体(环保组织、政府、企业)的互动中。围绕具体环境问题(如水坝建设、核能开发),不同行为体展开博弈与斗争,形成复杂的环境政治格局。科学与技术、媒体等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现实意义
播报编辑
自然保护运动的研究为环境政治史研究提供借鉴,尤其在协调环境与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方面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2]。环境社会学在欧美及亚洲的扩展,如中国学者结合本土文化的研究,反映了该运动的全球化趋势 [1]。